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

这些天帮朋友做了个小活儿,收获几点感悟(接到私活该如何按什么步骤进行设计,收藏的优秀素材该怎么用才能提升自己等),与各位分享。

1,求单位时间内的最优效果

最初接到的需求非常明确:视觉包装最着急,Logo其次。

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先做简单的视觉包装,做完一步是一步;然后有宽裕时间了再去想Logo。

然而我,却总是情不自禁地先去想Logo,然后一晚上一晚上的想方案否决想方案否决……等到快要发视觉包装的时候,才发现时间快不够了,才赶紧去做包装。结果Logo也没勾出啥名堂,包装又做得很仓促。

别以为这是知难而上,其实这是极不专业。

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,合理安排时间、分配精力,在deadline前拿出效果最好的方案,是和“设计”同样重要的能力。

打个比方:

有8分设计能力,2分时间管理能力,结果可能是5;

但若有6分设计能力,8分时间管理能力,结果可能是7。

一般,先做容易出效果的,再啃难想的。

前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把做一点是一点的东西完成后,剩下的的时间,可以专注于解决最后的难题;这样至少可以保证简单的拿得出手。

但如果先啃难的,很可能是难的没做出来,简单的也做得不怎么样。

哎,说白了和上学考试时答题一个策略。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<a href=/photoshop/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教程</a>,

2,思考之于设计

做Logo的过程,我发现由于Logo及字体设计,我从来没接触过,光靠看几幅优秀作品,还是难以在三五天内做出满意的设计。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Logo设计和视觉包装最大的区别在于,Logo需要很厉害的思考能力。

由此我再次深刻意识到:设计师要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。

我感觉,“美工”和“设计师”,都有“技术”做基础,主要的差别就是“思考能力”。

“普通设计师”与“优秀设计师”之间的差别则在于三种能力的不同水平:1. 思考能力;2. 创造力;3. 对美的感知与表达;

我非常赞同的一种说法是:“设计就是解决问题。”

设计师和律师、医生等,解决问题最大的不同,在于“美”和“创意”。

“美”——是多看、多练的积累+天赋。

“创意”——伴随着多观察多思考而产生。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所以,对于前阵子Mastercard新Logo升级的事儿,八卦花了多少天价都是浮云,看看人家怎么思考的才是正经事儿。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3,状态的改善

如果白天上班没有压力,比较安逸。却又想达到“燃”点。

怎么办?

千万不要妄图相信自己的意志力。(我是说我自己)

必要的时候,要借助外力是个一举多得的有效办法。比如:

1. 接私活让自己忙起来;

2. 去上课,提高自己。

其实这次的私活儿和我想发展的方向并没有什么关联。

但我的收获不仅在于活儿本身。更重要的在于状态的改善——从安逸迅速转变为忙碌。

人一旦忙起来,就会越忙做得越多,做得越多思考的就越多。deadline的存在会逼着自己去找各种解决办法。

一旦闲下来,头脑和手中的多项功能,就会纷纷自动休眠,进步速度就会很慢。

所以如果觉得自己状态不够high时,适当接接私活儿是好事儿。

但如果进入机械忙碌没有思考的状态,就该收手了。

万事都讲究平衡。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4,收藏的陷阱

在找Logo参考的时候,我陷入一个状态就是,不断的找不断的找不断的找……

但几番出方案下来,我发现,找了大量的图片,对我的启发,非常有限。

我就开始怀疑,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去找优秀案例,找参考素材,我能吸收的,究竟有多少?

问题一:到底多看什么样的东西,对自己提高最有效?

Behance、dribbble上美美的图片,显然是不够的。

经过一番思考,我觉得多看以下三种内容特别有帮助:

1. 设计的修改前后对比。看看人家怎么发现问题,再如何解决,以达到更完美的效果。这种文章对提高过程有非常明确有效的指导意义。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(图片来源:站酷网)

 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(图片来源:优设网)

2. 一套完整设计的流程总结思考。从拿到需求,到如何定位,定风格,进行的过程遇到什么问题,如何解决,如何反复修改,如何毙掉某些想法,如何取舍,最后得出设计结果。这种一般读书获得,书里讲的比较多。如《在你身边,为你设计》。

3. 英文原版文章。虽然国内各大设计网站一两周后会有热推的翻译稿刊登,但自己去Medium等原网站上各种逛,会收获更多。

问题二:每天都去各大网站上看牛人高大上的设计效果图,如何才能对自己产生更大的作用呢?

“人家的精髓”到“自己的收获”之间的转化率——该如何提高?

终于,我想到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——还原与再现。

举个例子,看到一套特别赞的界面设计:

1. 还原:先在脑中,将之还原为仅保留必要信息的原型图;

2. 再现:然后思考,设计师拿到这样一个原型,是如何处理各种信息的表达的?如何处理轻重缓急?或者是某种风格,他是通过什么办法传达出这种feel的?如果我想做这种范儿的,就可以借鉴这种方法。

3. 实践:如果再有时间经历,可以试试把看过的设计,对着自己抽象回去的原型,重做一遍,或者直接默画出来。再和原作做对比,就会发现自己做的在间距、大小、留白等细节上,远远没有原作品考究。(这个过程有点像学英语时,先把英文翻译成中文,再把中文翻译回英文,和原文比照,就很明显看出哪里不够地道了。)

4. 总结:将思考成果,分门别类,定期总结。

随便po几张我的随手记:

(记录得非常随意,不要纠结细节。自己看得懂就好。)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(Supra on Behance)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(Device UI on Behance)

通过私活实例总结了两个实用的设计经验,PS教程,

(AXIOM ESSENTIAL WATCH on Behance)

推荐工具:印象笔记·圈点。——无比好用!

这样下来,会明显发现,再做东西时,就会更多更自然地运用到思考整理过的东西。

而走马观花看过的,就仅仅是看过而已了。

哦,还有一个Tip,就是看东西时,带着问题看,效果要比仅仅过眼云烟的看,有效得多。

比如,脑中如果想着“人家是怎么做到如此干净简洁的?”,或者“搜索栏都是怎么安排的?”就会比单纯的只是看,学到更多。

其实,电脑里那好几个G的“别人优秀作品”,终究是别人的作品。

如此思考总结储存下来的图片,才能算是自己的收获。

在这里分享warfalcon老师的一句话,与各位共勉:

不把信息当作知识

不把收藏当作学习

不把阅读当作思考

不把储存当作掌握

不提炼总结、不应用学习、不深入思考、不实践反馈,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。

总结:

1. 如果私活能和自己的发展方向吻合,那多多益善的果断接;(我目前还木有遇到过)

2. 如果最近状态比较闲,需要调整到“奋斗起来high”的模式,接接私活是好事儿;像我,新手,啥都是新的,干点啥能有点意外收获;

3. 如果进入了只动手没时间思考的模式,就别接了,缓缓,多想想;

4. 如果清楚自己目前的状态很好,能潜心读书、练习、做自己的事情,在按部就班的提高自己;对于不是十分想做的私活儿,就婉言谢绝吧。(4和1,自己权衡)

Tip:对了,晚上干完活儿,最好把源文件传自己邮箱 or U盘随身带着,保不齐白天传个图改个字儿啥的。2秒钟的事儿,如果没带源文件,就耽误事儿了。传邮箱更好,如果在路上,也可以转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