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师教您如何快速有效的发散思维
想方案想的头大,一直在原地打转跳不出来?想了半天提出的方案,被老板说怎么没想到别的某某方案?有时虽然想出不少方案,但是实质在渐行渐远?
不是人人都有特别灵活的脑子 ,就算是灵活的脑子也不会无时无刻都灵感无限,那在我们面对思维瓶颈的时候,有没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且有效的去拓展思维呢?
一、理性感性,缺一不可
我们思考方案面临“脑衰竭”的时候,往往喜欢会用两种方式来寻找突破口:
第一种是借助工具或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思维梳理和拓展
比如Storyboard、Design Thinking、SWOT分析等等。但有时经过理性的分析思考,并不容易产生“惊艳”的方案,尤其是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,合理的逻辑思维优势虽然明显,但往往又是一种束缚。
第二种是借助集体的智慧——头脑风暴
在脑暴的过程中有的人想到的是些功能,有的人想到些相关技术,还有的人想到些场景甚至是一种感觉,就这样借助大家不同的思维角度来进行思维的碰撞。
其实无论自己思考还是集体脑暴,都不要放过那些刹那间的感性感知,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!面对问题,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,多数人在工作中更习惯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操作,也有能凭感性思维做出成果的人。这并没有绝对的哪种思维更好,只不过个人的擅长不同,但无论哪种思维方式,都容易有视野的缺失。
将两种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思维发散,快速有效的想出更多的方案,在工作中我慢慢琢磨出自己的一些方法来。其实这个方法适合不同的岗位,但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,我更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给大家分享。
二、理性向左,感性向右
其实很容易操作,这个方法和思维导图类似,目的是让理性感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进行相互碰撞。概括来讲,就是先设定自己的Starting Point或目标点,它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一个功能点(建议别过于具体),然后围绕这个Point,开始“一分为二”的往外拓展,一半是理性思维的拓展,一半是感性思维的拓展。然后对两部分进行归类对比,将相同的、不同的、相矛盾的、或可互补的部分,进行梳理和进一步的思考,以寻找更多的方向。
具体怎么做呢?
第一步:拿一张纸(或者在电脑建个画布),在中间写下你的要做的事物。在纸的左侧写上你能想到的和这个事物相关的要素,所有实际的、具体的、现实的、也可能是限制的要素,然后每个要素进行最大可能发散。
假如你是要对一个功能进行的交互设计,这些要素可以是使用场景、使用流程、典型用户、功能引导等等,然后对每个要素进行细化。如何细化呢?以使用流程举例,你可以从不同场景分类出发,列出不同场景的不同流程,如果只是单一场景,也可以将流程进行最小颗粒的步骤拆分。
具体的细化方式与功能的具体情况和你的思维方式而定,并没有固定的模版。
如果你要做的是个产品,这些要素就是产品功能、目标用户、市场背景、相关竞品、技术支持、限制条件等等,然后也是对每个要素去细化,具体如何操作就不展开了。
第二步:在纸的另一侧,则写上你对这个产品/功能所期望的、或者想象的偏感性的内容。
具体是些怎样的内容呢?它可以是你或用户对这个产品所期待的印象感知,可以是你希望用户使用你的产品/功能后的反馈感受,它还可以是用户想要的一种场景功能设想,等等不涉及具体…这里都是些描述性的文字,它可能是一个词,可能是一句话,甚至可以是一张图像,形式不受限制,想法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,只要是和你要做的事情有联系即可。
同理,你写下的每个要素都可以继续细化延展,这些延展可以是更详细的补充说明,也可以是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向。举个例子,假如你在设计一个运动手表,在感性侧可能会有以下描述:
三、双重思维,创造无限
1. 激发更多的想法
虽然上文说写完一侧再写另一侧,但其实人的思维是跳跃的,在写一侧内容的过程中,往往会激发你对另一侧想法的补充,你的理性脑和感性脑会不停的相互碰撞,就像两个人讨论一样相互激发对方的想法。这样的方式更利于联想,并且不自觉的就想去完善更多,你就能自己和自己做brainstorm,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你的想法。
2. 利用元素进行碰撞
在图上写了那么多的内容,你就可以利用它们不断的去进行相互碰撞了。只要你不控制自己的脑洞,就能迸发无穷尽的方案。
a)组合不同内容以形成方向
还以前面的运动手表为例,选择对其中的“音乐”功能设计,假如你的流程是按触发方式不同去细分,分为主动触发和被动触发,就可以选择右侧的“轻松”一词形成不同方向:①用户能轻松的主动触发音乐;②用户能轻松的被动触发音乐。针对这两个方向就可以出迸发出不同的交互方案。例如针对方向一,可以是一键触发、语音触发等等方式;针对方向二,可以是用户一跑步就会播放音乐,或者检测到用户情绪不好时就自动播放,等等。
b)对元素进行筛选和重组
例如,前面说的操作流程部分,假设步骤被最小拆解成ABCD步,那么关于流程的设计就可以是A+C+D(B非必要所以省去了),还可以是AB+C+D(将A和B合并在一个页面或操作里)等等……。有了不同的流程方案,不同的页面交互方案也就呼之欲出了。
3. 发现重点和机会点
除了能引导找到更多的方向和方案,这张图还能帮助你找到事情的重点和机会点,让你能更集中力去攻破。
a)当你发现两侧有相似的要素,很有可能是个重点
这个应该比较好理解,根据理性分析和感性认知都能得出的要素,一般来说会是这个事物较基础或核心的要素,这个部分如果不能很好的满足,就难以获得用户的满意。例如说,假如你从理性侧和感性侧都推导出这个运动手表需要音乐功能,那你就可以针对这块的方案去多做深入的探索。
b)当你发现两侧有极端相反的要素,很有可能是个机会点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越矛盾的东西,如果你解决了,就会产生越大的市场波澜和价值。就像张小龙提出的“用完即走”的概念,其实是一个很感性的东西,我相信他们的产品经理提出过许多与之违背的功能想法,而将这些功能都做得符合这个感性的概念,我认为是微信成功的一个因素。
4. 有条理的沉淀想法,发现关系的可能
a. 平时我们使用的许多产品设计方法都是线性的,或者是线性+循环的,但是人的思维并不如此,它虽然有线性和循环的部分,但更多是发散的和跳跃的方式。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,经常会有许多碎片的想法,这些想法有时会因为别的因素被舍弃,有时会因为一些打断而被遗忘,从而让我们错失了一个可能的方向。即使是有所记录,列表式的记录方式也很难让我们发现各想法间存在的可能关系。
而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,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进行记录和梳理,能够利于发现一些看似无关的要素里,存在关系的可能性。
b. 如果你觉得这张图的信息量已经大到你hold不住了,可以新建一份,把之前那张图里较重要、或较靠谱、或较有意思的点(注意这里用了“或”字,意思是只要满足其中一点就证明有价值),挑选出来精简成一张新的图,再进一步去分析和延展。当然,也可以只单独提取一个点出来,再深入的做理性和感性的碰撞。但注意之前那张图不要丢弃,因为它是你原始想法的最大集合体,时不时回看,还能发现意外之处。
结语:理性思维+感性思维,给自己加个新Buff!
对于方案的设计,不怕做不到,只怕想不到,因为事成与否不一定自己能控制,但想不到就是自己的问题了。别看这个方法操作简单,对于工作初期探讨大量方案的阶段,确是快速有效的。你还可以建立自己的“模版”,以后每次接到新的需求,都可以根据这个模版去发散,这样思考就不容易有遗漏,还能提升效率。
帮助想方案只是一个点,我觉得更大的价值是培养一种新的思维习惯,以一种矛盾而又统一的产品观来做事情。不再只是在自己画的框框里来回摸索,有时候跳出来会发现,很多模糊的东西会变得更容易看清,很多不可能都会变得可能。